内容来源:本文为公众号混沌学园原创首发,笔记侠经授权发布。转载请联系原公众号授权。
分享嘉宾:彭凯平,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、清华大学心理学系系主任。
责编 | 金木研
第 7479 篇深度好文:8168 字 | 18 分钟阅读
笔记君说:
这两年,外部不确定性和内心动荡,变得越来越频繁。行业巨变、裁员消息不断,甚至手中的基金都在亏损,我们挣扎、emo,屡屡触及情绪的底线。
但历史上,总有些人能够顶着压力前进。支撑他们的,不是智商、情商、家境,而是坚韧不拔的心理韧性。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彭凯平带着这个问题,采访了改革开放40年中30多位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家。采访完,他感慨到:大部分表面上看起来非常成功的企业家,他们背后经历过的磨难几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。张文中,物美超市创始人,曾经因为一份错判入狱7年蒙冤12载。出狱之后,张文中说,我还要回到我原来的行业,不忘初心,为民服务,并迅速投身到物美的一线业务中。
王玉锁,新奥集团创始人,高考连考三年都没考上,只能在工厂打工。最惨的时候,他身上的钱只够买一张车票。他对自己说,这个车票能把我送到哪里,我就在那个地方开始奋起。结果那些钱只够把他带到廊坊,于是他就开始在廊坊搬煤气罐,而现在已经成为中国新能源民营企业的领军人物。
所以,成功其实都是磨难出来的。这些成功者的共同特性,就是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。心理学的实证研究证明了这一点。2004年,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安杰拉·达克沃思通过在西点军校的研究指出,一个人成功的核心要素,不是智商,不是情商,不是家境,更不是所谓的考试成绩,而是这个人坚韧不拔的心理韧性。心理韧性,其实是企业家成功的一个秘密。而这个秘密古往今来许多名人先哲早已发现。曼德拉曾经说过,生命最大的荣耀不是从来没有失败,而是每次失败后的不断奋起。
达尔文则在进化论中指出,一个物种之所以能够生存下来,不一定是最强大的,也不是最聪明的,而是最能够适应环境变化的。另一位西方哲学奠基人尼采的一句名言,任何不能杀死我的,都会使我更强大,更是成为无数人一生的座右铭。这个能力的英文是Resilience,指的是在痛苦、挫折、磨难、打击、失败、压力的挑战之下,能够迅速恢复到正常的状态,也有学者把它叫做反弹力(Bounce-back)。面对长远目标时体现出的努力和耐力。达克沃思把它叫做“Grit(耐磨力)”,意思是一个人像小沙粒一样,无论怎么碾压,都不变形、不走样。心理学家Tedeschi将这种成长称为创伤后成长,PTG(Post-traumatic growth)。大家应该比较熟悉PTSD,创伤后的应激障碍。其实,只有部分的人在创伤后有应激障碍,大多数人其实有一种创伤后的成长。年轻的时候我们拼的是体力,中年我们拼的是脑力,但真正能够走到最后的人,靠的一定是心力,也就是心理韧性。
意大利心理学家齐卡提有一个模型,他的理论模型很复杂,我们简化为六种能力。第一,适应力。有韧性的人就像水一样,可以适应各种环境。这跟达尔文的思想是一致的。第二,成长力。即不断向上发展、不断追求进步的能力。第三,抗挫力。在打击面前不失控、不失常,能够继续坚持下去。第五,关系力。一个人能够坚持到最后,有时候仅凭自己的努力是不够的,往往还需要他人的帮助和同伴的激励。第六,控制力。淡定、从容地面对压力,需要我们极大的自控力。我们还发现有六个特别重要的特质,是能够反映出一个人心理韧性的高低的。文森特·诺曼在著书《积极思维的力量》(The Power of Positive Thinking)中指出,大部分时候决定我们生活幸福的要素是什么?不是这个事情本身,而是我们怎么去看待这件事情。比如,当我们看到一个杯子里面装了半杯水,不同人的反应是不一样的,是一半满还是一半空,决定了你对它的态度、行动和计划。情绪的起伏波动是很正常的,如果没有消极情绪反应,那肯定是有问题的。关键是,当我们遇到消极情绪的时候,如何快速复原,这才是重要的。看起来朝气蓬勃,走路虎虎生风的人,一般心理韧性都很强。如果一个人总是躺着睡着,那相对来说心理韧性可能较弱。觉得自己有用、能成事,这是非常重要的。心理学家发现,已婚男性比未婚男性的寿命长,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,婚后男性的自我效能感会有所提高。有了想法之后能否付诸行动,也是心理韧性的重要指标。如果一个人的人际关系很好,多半是因为这个人的容忍度非常高,遇到挫折和打击的时候,不会迁怒于他人。这样的人一般来说,也更容易讨人喜欢,更容易得到别人的支持、理解和欣赏。与之相对应的,低心理韧性的人有什么特点?
第一,负面思维特别强烈。
第二,消极懒惰。
第三,成瘾习惯。
第四,对他人的伤害。
第五,对自己的伤害。
职场中一个心理韧性比较强的人,有非常强烈的内控意识,自尊心比较强,创新能力突出,解决问题的技巧丰富,有目标有追求,乐观主义,记忆力也比较强。这些人通常能够维持友好的社会关系,能够在上下级之间、团队之间,充分展现个人魅力,善于沟通。
从个体的角度,我们有很多方法去提升心理韧性。这里重点介绍三种方法:自我效能感是斯坦福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一个概念。在班杜拉看来,自我效能感指的是,人一般有两种信念:第一个信念叫做结果预期,相信“我可以做到”。这是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。第二个信念叫做效能预期,认为“我能做到不是因为运气好或者环境好,而是因为我的能力”。因此,我要施展我的能力,为即将到来的结果做好准备。效能预期,不仅可以让人抵抗住各种压力和打击,甚至会把这些压力和打击当做是一种证明自我效能的机遇。那么,如何才能提高自我的效能感?以下是我的5个建议。这5个方法难度逐步递增,我们可以从最简单的出发。一辈子假积极,那就是真积极。这是任正非的一句名言。抬头挺胸,穿衣正式,做事主动,加强锻炼,都是非常好的提升自我效能的方式。与积极的人同行,向榜样学习,这是一种替代性强化。替代性强化是由班杜拉提出的一个效应,它指的是当观察者看到榜样或者他人,受到强化,自己也倾向于做出榜样的行为。人类进化成功的秘密,就在于擅长合作,寻求支持。同样的道理,社会学家格兰维尔特发现,一个人的社会网络面积越大,认识的人越多,他在职场和生活中其实更容易产生优势效应,这也被称作“弱联系的强势效应”。进化选择的是那些有预见能力的人,这是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·塞利格曼说过的一句话。即使人类大脑在什么都不做的情况下,也在消耗20%的养分。这个时候的大脑处在一种默认模式,它在做什么呢?畅想未来,或者叫做对未来的预想。这样的一种畅想未来的能力,却是人的竞争优势。
如何对未来的场景进行预见呢?一个简单的心理学方法叫“意念想象”,就是闭上眼睛在头脑里把自己要做的事情演练一遍。我曾经训练过中国的射击选手、自行车选手,发现这些人有一个特别优秀的能力:在比赛之前能够静下心来,在脑海里过一遍自己最优秀的一次表现。其实日常训练很重要的一个目的,就在于让我们获取更多成功体验,类似的体验越多,我们对于未来的预见就越清楚,在重要关头我们就可以重复调取这个意象,帮助我们去应对可能到来的压力和挑战。人最可怕的是觉得自己没有什么希望,所以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进步和变化对我们意义重大。要为目标采取行动,所以不断地决定马上可以做的下一步是什么,不要好高骛远,但是可以开始去做。我们中国人有句古话,行百里者半九十。这其实是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的,100里路一个人走了90里,最后的10里肯定是风驰电掣地奔过去的,人生最难的是迈出第一步。第二种行之有效的提高心理韧性的方法,就是培养成长型思维。这是由斯坦福大学著名心理学家卡罗尔·德韦克提出的。她发现人的思维方式有两种:一种是成长型思维。这种人相信天赋只是起点,我们的才华、智慧都可以通过后天不断训练加以提升,关键是我们要努力去做。有这样成长型思维的人,往往更愿意接受挑战,并且在困境中体现出坚忍不拔的品质,表现出的心理韧性更强。与之相反的是固定型思维。固定型思维的人更害怕失败、不喜欢冒险,从某种程度上来说,他也不喜欢努力。因为他认为一切事情都是先天决定的,再怎么努力也没有意义,最后体现出来的是一种自暴自弃的心理状态。我们很多学校、很多企业喜欢制定KPI,KPI就是一种比较典型的结果导向思维。结果导向带来的是很多人为了结果,选择去走重复的路,因为被验证过成功的道路总是最快出结果的。久而久之,没有人愿意创新和冒险。所以改革考核标准至关重要,关注变化、关注成长要比关注结果重要得多。② 改变沟通的方式:在评价表现时,用“暂时不行”代替“就是不行”。积极心理学强调把所有的问题尽量说成是短暂的、临时的、局部的、可以改变的,而不是永远的。通过改变认知来调节自己的情绪和行为,这是认知治疗大师埃利斯提出的情绪认知的ABC理论。举个例子。一直很要好的朋友突然不理你了,这个情况叫做A。围绕这个A,你肯定有想法,会去分析,这就是B。你可能会想,好朋友是不是不喜欢我了,我是不是哪里得罪他了。这个时候带来的C是,不开心不愉快。那你也可以改变自己的B,想一想,或许朋友遇到什么事情了,我应该去关心他帮助他。这个时候C也发生了改变,我们从不开心不愉快,变成了积极的行动。所以ABC认知理论,就是通过调节B来获得更好的C。在ABC理论上我们还有一个升级版本的ABCD理论。D,Dispute,反驳。当我们陷入负面的ABC循环中,给自己一个反驳的机会。比如我的朋友不理我了,我认为他不喜欢我了,感到难过的时候,我仍然要给自己一个反驳的机会——有没有可能不是这样?如果不是这样,我该怎么办?通过加入最后一个步骤,来引导我们改变自己的认知模式,这个模型对儿童心智模式的养成,甚至于很多成人来说,都是非常有意义的。中国传统的辩证思维中,含有丰富的二元辩证思想,比如:祸兮福所倚。马斯洛有句名言:当一个人出于自我保护而抗拒内心的地狱时,他一并切断了通往内在天堂的道路。通过这样一些名言,可以帮助我们建立更积极的认知,当我们遇到一些阴暗的消极的体验的时候,同时也要开始思考这里面暗藏的积极的成长机遇。1968年,心理学家沃尔特·米歇尔教授著名的“延迟满足”实验,大家应该都不陌生。该实验指出,一个孩子如果能够在追求奖赏的过程中,保持更强的耐心和自控,往往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就。自我调控能力与这个孩子未来的学习成绩、社会地位、社会成就密切相关,所以有人说,决定一个人成功的最重要的心理能力之一就是自我控制。那么如何才能提升自己的自控能力?佛罗里达州立大学著名心理学家鲍迈斯特在此基础上指出,自我调控的能力其实跟肌肉力量一样是可以锻炼的——让它感到刺激、酸痛,等它适应之后,再给予更强的刺激,直到它变得越来越强大。可以做一些自己不喜欢不愿意做的事情。80%的美国总统都会使用左手写字,但是我们知道左撇子的自然概率其实只有30%。所以大约有50%的总统在小的时候就被要求做自己不擅长的事情,通过一些刻意训练来培养自己的意志力。有远大目标的孩子,通常能够把一颗糖和两颗糖的区别想得清清楚楚,而有志向的人,不会把眼前的打击或者诱惑看得太重。所谓正念,指的是我们的心、眼睛、耳朵、感觉,所有的思想都集中在此时此刻的感受上,通过这种训练,可以训练我们的专注力,让我们完全沉浸在事情中,获取更大的福流和成就感。经过一晚上的休息之后,我们常常觉得充满了力量,对很多事情也更有信心。在漫长的演化历史中,人类的生理机制形成了一种天然的应激反应。当遇到一些挑战、麻烦、压力时,人体的下丘脑、垂体和肾上腺会开始释放压力激素,人会被瞬间切换到应激状态。心跳加快、皮肤温度升高、瞳孔放大、肌肉力量变得强盛,都是压力下应激反应的表现。这个时候我们处于一种警觉的状态,一般选择做两件事,要么战,要么逃,Fight or Flight。打得赢就战,打不赢就跑。做完这两个动作之后,我们的压力激素就自然化解了,人体重新回到一个平稳的状态,等待下一个压力事件的出现。但现代社会的变化也让我们的应激反应产生了新的形式。现代生活的风险已经不是从前的生存风险,而更多的是心理风险。在这种心理压力下我们产生的压力激素让我们有两种选择:解决后进入轻松平稳的状态,或者拖延后进入焦虑不安的状态。生活中的应激反应一定要有一些科学的方法去应对,不然的话真的容易出问题的。焦虑,是为未来恐慌;抑郁,是为过去伤心;自残,是对未来绝望。那么如何科学应对压力呢?首先我们要了解情绪和压力的产生机制。在我们大脑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器官叫做“杏仁核”,位置大概在鼻子后方。当我们遇到不太开心的事情,杏仁核就会变得特别活跃,它负责加工我们的负面情绪。焦虑、恐惧、危险、愤怒,甚至压力性的社交,都会让杏仁核充血。所以应对压力一个特别简单的策略就是去抑制杏仁核的活动。第一,当杏仁核温度升高的时候,我们多吸几口凉气,可以让杏仁核缓解下来。很多人到山里面,呼吸到清新的空气就会感到心旷神怡,其实也是类似的道理。第二,使用香气缓解心情。心情不好的时候,闻一闻香气或者香氛,或者抱着孩子和宠物闻一闻,都有缓解压力的功效。如果没有孩子也没有宠物,洗个澡,换件衣服,喷一点香水也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让人的心情变好。心情不好的时候,写日记是很好的方法。大诗人歌德曾经想要自杀,自杀之前他决定写一封遗书,结果写着写着心情好了很多,就把枪放下,专心致志开始写书。到了第三天,这本书写完,名字就叫做《少年维特的烦恼》。另外一个应对压力的器官叫做VTA,大脑的奖赏中枢,这个地方负责释放各种积极的神经化学递质。当VTA释放各种积极的神经化学递质时,容易激发出人类快乐、期待、学习、利他等等各种各样的积极情绪。目前我们发现的积极神经化学递质主要指四种,分别是多巴胺、催产素、内啡肽、血清素。如何才能获得这些积极神经化学递质呢?做自己爱做的事,庆祝自己的成功,都会刺激我们的多巴胺分泌。一个聪明的人,一定要让自己的快乐延续一段时间。因为快乐的感觉如果延续超过4分钟以上,我们的大脑就会形成对这个快乐体验的记忆,形成一个快乐的神经网络。以后即使我们没有实际参与,看到别人做这个事情,也可以激发我们的快乐神经,给我们带来同样的兴奋和快感。这就是为什么很多球迷看球赛也可以获得极大愉悦感的原因。所以我们应该多做一些爱做的事情和擅长的事情,让自己形成各种各样的快乐神经网络,增加我们随时随地获得快乐的能力。同样这些技巧也可以放在组织里面进行实践。如果一个员工做得很好,老板会发奖金,伙伴会给拥抱,让这样的快乐体验持续4分钟以上,员工就会形成积极的大脑记忆,如果自己做得好,就会得到类似的成就和快乐。第二个特别重要的神经化学递质叫做血清素。去年诺贝尔生理学奖获得者迈克尔·霍顿教授,他的成名作就来自于对血清素的发现。当我们意识到自己有帮助别人、成全别人的优势,感受到自我价值的时候,大脑会分泌出血清素让我们感到振奋。反之,当感受不到自身的价值,则会严重降低血清素的水平。影响血清素的另一个方面是自尊心是否得到了呵护。很多产妇的产后抑郁症就是因为孩子出生之后,全家人的关注重心就立刻转移到孩子身上,自己的自尊心缺乏关注与呵护,这个时候过大的心理落差造成血清素水平的下降,带来心理的抑郁。现在已经发现晒太阳能够刺激血清素,这也解释了心理学家困惑了很长时间的一个问题:为什么自杀率在春夏之交的四五月份最高?因为冬天没有晒够太阳,消耗了大量的血清素,而到了春天的时候,因为血清素不够,导致心情低落。内啡肽是一种非常特别的激素,它只有人在感到身心痛苦的时候才会释放出来,提供减痛作用。所以有规律地运动能产生内啡肽,特别是很“酸爽”的时候,让我们感到痛并快乐着。同理,所有先苦后甜的体验,背后都有内啡肽的刺激。比如烧脑的幽默,一个要思考过后才能领悟的笑点,过程越痛苦,得到答案之后就越快乐。催产素也是我们应对压力的一个天然解药。过去我们以为催产素是女性特有的激素,后来发现错了,男性也有很多催产素。要说明的是,催产素不是催产,其主要作用是增加爱的感受和体验。如何获得催产素呢?笑脸、拥抱、夸奖和赞美、富有同理心的对话、陪伴家人等,任何能够增强我们的爱、归属感和信任感的人际互动的行为,都会让我们分泌催产素,感受到快乐和开心。我们还需要培养一些长期的策略。当你对一件事情已经形成了一种自动反应的时候,基本上你在压力面前就会有一种积极的应对方式。培养应对压力的积极习惯,在遇到挫折时,这种习惯会成为本能,成为重要的保护机制。美貌、勇敢、智慧、有爱心、洞察力、公正感等等,找到自己的优势,然后将其运用到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间,持续一周就会让我们的心情变好,持续一个月就能让我们形成使用这种优势的习惯。心理学家吉斯特·米哈伊发现,一个人能够把一件事情做好的秘密,其实是因为他做这个事情的时候能够沉浸其中,物我两忘。他把这个体验叫做Flow,国内有翻译成心流的,我坚持还是翻译成福流,音近意近。有人打球可以彻夜不归,有人读书读到如痴如醉,每个人的福流不一样,当你心情不好的时候,多做做能够给自己带来福流的事情,我们就能够感受到积极和快乐。
最后和大家讲讲我的压力故事。
我是1988年去美国读书的,当时只有一年的时间。一年时间很快就到了,于是,我开始申请美国的大学,并且很幸运地拿到了美国密歇根大学的offer。但是对方表示没有经费,需要我自己筹措学费。
我当时的身份是公派留学生,没法打工。这个抉择让我十分痛苦。往大了说,我需要留下来承担起中国心理学科拓荒的责任,从我个人来说,我存款有限,又被限制外出打工,能力够不上我的理想。我如何度过了这个至暗时刻呢?最后其实还是按照我说的三个方向,向成功的人咨询;向朋友和老师咨询;获得亲人的支持。首先我和我太太打了一个电话,把我的处境说明了一下。她说你应该去追求你自己的梦想,这么简单一句话,让我获得了极大的勇气。然后我去找我的同学,他们说可以帮我找到工作,让我可以坚持到学校开学。最后我去咨询了我的导师尼斯贝特教授,他知道我的情况之后特别感动,问我可以做什么。再后来,在导师的穿针引线下,我认识了一位法国教授。正好这个法国教授在做一个项目,但是他数学很差,需要一个人帮忙。我和那个法国教授聊了几句,讲了几个数学概念,那个法国教授很兴奋,决定聘用我。因为这个教授的短期聘用,我得以熬过了这个最困难的时候。开学之后,经由这位法国教授的介绍,我获得了一个统计学助教的职务,正式开始了我在美国的留学生涯。我把这个时候当做人生的至暗时刻,很多人可能都觉得不以为然——你还是可以回国的,只是你选择留在美国而已。但其实当时我连回国的机票钱都没有,而且我在美国没有学到东西,我也是不甘心的。这么一小段故事,没有多伟大,甚至在很多人看来也没有那么地艰辛,但带给我的影响确实是极大的。
我想告诉大家的是,人人都有磨难时,人人也都有奋起心。只要我们敢于迎接挑战,解决问题,就能够达到我们的目标。最后,我想以我特别喜欢一个作家罗曼·罗兰的一句名言来结束今天的演讲——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,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之后,仍然热爱它。*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笔记侠立场。
在AI时代,只有两种人能够活得好:一种是创造AI工具的人,另一种则是会用AI工具的人。
6月10日,笔记侠将在广州南丰朗豪酒店,举办第一届“AI新视野,增长新势能”新商业大会。我们将联合知名科技企业家、大厂AI负责人、顶级战略咨询专家和行业生态伙伴,共同打造这次融合AI、面向未来的盛会。
扫码了解,别错过